本社图书查真   点击查询
世界华人名人档案库搜索   点击查询

综合资讯
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中心>综合资讯

传承文化根脉,树立王羲之书圣地位 ——《淳化阁帖》是国家文明的“金色名片”

发布时间:2019年03月24日 21:03:00

传承文化根脉,树立王羲之书圣地位

 ——《淳化阁帖》是国家文明的“金色名片”


    故称的《淳化阁帖》是因汇刻于北宋淳化三年(公元992年),又因版藏皇宫禁中,亦称《淳化秘阁法帖》,或称《宫帖》、《圣旨法帖》,简称《阁帖》、《法帖》,为天下首部圣旨法帖,是丛帖“冠中之祖”,堪称书法史上的“圣经”,它主宰了书法千年的发展方向,传世当今的中华圣物,国宝中圣品。 最原始《淳化阁帖》祖本流传至今有1022年,但它作为古代文物,以实物记载了大宋时代的历史背景,在当朝刊刻《阁帖》首先是代表朝廷,一项国家政治性、文化性的行为,具有示范引导作用。宋太宗即位执行尊崇儒学政策,极力推动的文化事业,以传承古代最原始、最优秀、最经典的文物文化,带入“九五至尊”具有法统的象征意义,从而加强赵宋统治在文化继承上的正统性,所以是皇权直接下旨,实施一项宋代中华文化之最的大工程,从而也造就了书法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,保存传承了宋以前代表国家最高水平书家的遗迹,体现在宋代国家执行“文德治世、武功克敌”的国策,也说明当时社会昌盛繁荣的背景,同时出现“重文轻武”的风气。宋朝在大力发展文化时是以最优秀的中华本源文化,为正统主流传承。流传至今,成为我国所称优秀“传统”文化的正源出处。 最原始《阁帖》祖本千百年来被历朝历代皇帝推崇为至高无尚的法书“圣经”,以正本清源,一脉相承,弘扬中华本源传统文化,传至乾隆皇帝时更是到巅峰时代,在乾隆34年(1769年),将宫廷内唯一还收藏有宋太宗赐翰林学士毕士安的祖本,重刻了钦定本。壬辰年乾隆皇帝再次钦定,在圆明园内建造“淳化轩”并御笔撰写论赞《阁帖》与“淳化轩”,为该毕士安祖本供奉之圣殿(作为尊崇的楷模,虔诚顶礼膜拜的圣品),也是“万园之园”园中地标。 最原始《阁帖》祖本汇刻是有史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书法普及与推动,它确立了帝王正统的书法审美标准,引领着书法的总体审美的倾向,促使在唐代以前推崇的“碑学”变革转为“帖学”,并形成了“碑学”与“帖学”比肩平分秋色,千百年来人们习惯“碑帖”相称,自从产生了《阁帖》祖本后,就开启了刻帖的风气,在两宋时代319年的刻帖活动非常盛行,在当时官僚士大夫文人等的学风,书写练习是临帖,古玩文物艺术品收藏,要有档次,最高雅的首推是帖。每朝皇帝统治时期都有一批新帖出现,从未间断过,其持续时间之长,数量之多,为历代所罕见,使的汉字书写艺术,在几千年逐步成熟的基础上,聚集在以《阁帖》这个文化平台,突破性提升了历代书法大家的名气与升格,从而历史性定《阁帖》为“天下第一帖”,升华为至高无尚的书法史上“圣经”。它对我国书体流传,尤其对宋代行书的发展,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。 早在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《晋书》中论赞王羲之,应该是确立王羲之为“书圣”的前奏,但是唐太宗个人酷爱,只在皇家褒奖,为朝廷专享,王羲之墨迹当时在民间流传也非常少。据记载仅有《集王圣教序》行楷流传于世,其右军王羲之要上升“书圣”的名气影响甚微。但到了北宋时代,对王羲之、王献之“二王”书法艺术的赞扬可就全面升级了,宋人从全方位的角度认识“二王”书法艺术,真实树立王羲之“书圣”地位,最明显的在《阁帖》共十卷里,收录了一百多位顶级书家的精品力作,其中尤以“二王”为重多,占总帖数55%以上,由于《阁帖》文化巨大突破性的影响力,从而使“二王”地位在书法历史上起到了里程碑的划时代,成为历代忠实的执行“独尊二王,罢黜万千,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,书法之圣,天下第一”的大一统方针,凡与“二王”风格相异的,均降下一品,“二王”书法自然形成书法美学,书体发展的一道“顶峰”,至高无上的“书圣”俨然为一座“高山”,供后来者顶礼膜拜,攀登对话。《阁帖》的卷首标题使用了“法帖”字样,是书法范本中最先以“法帖”命名的。所以又被称为法帖的鼻祖,第五卷首页有传承中华五千年最早的“鸟迹书”文字,共28字,由“造字圣人”中华文化第一人仓颉操刀造字,这28字是法书“圣经”实物,经译文破解,证实的历史有:1、人所称“炎黄子孙”的正源出处;2、原始象形文字的正源出处;3、五千年历史的正源出处;4、始起帝制的正源出处;5、人姓氏草创的正源出处;6、中华文化之根的正源出处。 最原始《阁帖》祖本的文献与艺术价值,是它凝聚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底蕴,也是中华文化之最的缩影。从诠释哲理上讲: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基因,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源,精神之魂,也是古今万文之本,永恒的载体,书法是汉字艺术的精华,法书是书法的法统楷模,法帖(法刻)是法书精中精髓,《阁帖》是法帖冠中之祖。追溯所源,即本源正统文化核心中核心,文化高地中高峰,中华文化之“根”。(王超夫)